中科公益爱心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自上世纪30年代中期,才华横溢的苏联工程师弗拉基米尔·列夫科夫(VladimirLevkov)设计的L-1气垫船首次测试成功之后,苏联人就没有停止过研制气垫坦克的努力。依靠低压气垫漂浮的气垫船有真正的全地形通过能力,除了可在水面航行外还能穿越沼泽和沙漠,两栖能力非常强悍,而且速度远高于传统履带式车辆。所以列夫科夫在成功研制了L-1之后又于年马不停蹄地开始研制L-5气垫坦克,并将其命名为“两栖悬停坦克”。L-5延续了L-1的U形横截面船体,但改用10-13毫米厚的装甲钢板焊接,并带倾斜的船首和船尾。气垫坦克车体内置两台总功率马力的什韦措夫M-25星形活塞发动机,驱动一前一后两个风扇旋转为气垫鼓风。坦克乘员两人,分别是坐在前部风扇后面的驾驶员坐在圆柱形旋转炮塔内的车长,武器为一体7.62毫米DP机枪。根据列夫科夫的设想,L-5气垫坦克自重8.5吨,可在沼泽、沙漠,以及湖泊和河流密布的地区以离地悬停20-25厘米的姿态进行公里/小时的高速行驶,并通过调节尾喷管百叶窗进行转弯。可惜的由于卫国战争在年爆发,L-5气垫坦克并未进入实质性研发,直留下一个1/4比例的模型。时间快进到冷战时期的60年代初,全苏第科学研究所(VNII-)接到了对未来装甲车进行全面理论研究的任务,其中就包括两栖轻型坦克。VNII-对该车辆的设想很大胆,认为气垫坦克将是两栖坦克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于是启动了工程对这一想法进行验证。和全气垫悬浮的L-5不同,重量5.86吨的工程除气垫外还保留了传统履带,这因为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气垫只能以半卸载模式工作让履带接触地面,虽不能高速行驶但这种设计将显著提高坦克的可控性和通过性。车体两侧的履带系统由5个负重轮、后驱动轮和前从动轮组成,采用单扭力杆悬挂。工程长约7米、宽3.4米,高度仅为1.7米,扁平的车体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正面、侧面和尾部的大倾斜造型有助于提高防弹能力。车体被分成三部分,最前端是乘员舱,中间是炮塔,柴油发动机和变速箱则在尾部,与传统坦克一致。为底部气垫鼓风的两个风扇被设置在炮塔和发动机舱之间,由主发动机驱动。由于是验证坦克不必考虑真正的防弹性能,所以并排坐在乘员舱的三名乘员都有各自的气泡式舷窗,获得了良好视野,他们背后容纳有一门2A毫米滑膛炮的半球形炮塔就是一个模型。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制造的工程原型车在-年期间在各种条件进行了越野测试,包括泥炭沼泽、雪底和水面。测试表明工程的越野能力和机动性都远高出PT-76两栖坦克,最大越野速度达45公里/小时,并能在后者无法接近的区域行驶。这是因为开启气垫后,工程的履带接地压力就从0.35千克/平方厘米大幅降低到了0.千克/平方厘米,如此之低的接地压力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就在雷场测试中能直接碾过反坦克地雷而不会触发,虽然工程的履带仍会触发反步兵地雷,但在这对坦克来说形不成有效伤害。工程成功证明了气垫坦克的可行性,VNII-根据其研究成果又提出了BRDM-VPK装甲侦察和巡逻车(工程)的方案。后者沿用了工程的基本设计,但乘员缩减到2人,武器也改为安装在炮塔中的机枪和反坦克导弹。尽管性能诱人,但气垫坦克的薄皮大馅、高油耗、结构复杂和气垫本身容易损坏等缺陷,最终让苏联陆军没有投产工程或BRDM-V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