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医院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今天(1.10)公布结果,这些项目几乎都是平时在临床中发现“痛点”,以创新攻关解决患者难题,将成果运用于临床。
都有哪些项目,含金量多少,大家快来围观!
“转运神器”——气悬浮可降解转运垫
你能想象用10kg的力,轻松拉动一个kg的患者吗?你能想象一个刚做完手术的危重病人仅仅需要2名医护人员几秒钟内就轻松过床吗?对!这一切并不是梦想,它实实在医院的护理日常中。而让这一切得以变成现实,靠的就是这款“转运神器”——气悬浮可降解转运垫。
当!当!当!这款气垫床一经问世就收获了无数掌声,它成了患者和护士的心水搬运工具,并被大家称为“转运神器”。现在的患者转运是这样的:15秒时间,床垫充气悬浮,护士轻轻一拉,病人瞬间转运过床。转运过程也不在令患者害怕,不少年长些的护士感慨说,“这款气垫床早点问世我的腰肌劳损也不会有了。”
“有没有可能设计一款产品,既能让我们的病人在转运中安全舒适,又能让我们的医护人员搬运很省力呢?”带着这个初衷,护理部金静芬主任带领护理团队走上了创新研发之路。在头脑风暴中我们想到平稳高速移动的磁悬浮列车。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和浙大理工科专家的技术合作,我们以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从而使物体悬浮起来为技术灵感,想到了通过气悬浮也既通过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悬浮水平,来大幅度减轻气垫的悬浮负载。经过2年的研发及无数次实验,最终成功将载荷重力降至原重量的1/10——如患者体重为kg,则只需施加10kg的力即可实现转移患者过床。
AI识心电系统—DeepECG
别看是一串英文字,其实就是运用AI技术开发的手机心电APP。
每次急救都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而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如何在这场急救中显得尤为关键。浙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长岭说,这次开发的“AI识心电”APP,手机一扫就能拿到完整的心电图报告。
“一份心电图上传,我们人工的报告需要5到10分钟,我们后台的机器,它只要20秒到30秒就能完成。我们现在有万份心电图,心率准确率水平已经达到了98%以上,房颤的诊断可以达到%,我们还在路上。”
合作开发的“AI识心电系统—DeepECG”是目前第一个方便快捷应用手机拍照和人工智能识别的心电分析系统。该系统将会首先在浙江省内胸痛联盟、各级诊所、体检中心、养老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推广,之后会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病人可以获益。DeepECG将会是个革命性产品。
重症监护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智能管理系统
临床医学工程部中级工程师金锦江是它的“设计师”,就是这个“小盒子”可蕴含了无穷的科技含量。
“现在临床上在用的方法是主要依靠气囊压力表在来监测,需要每四小时护士去监测一次,非常人工,表盘指针式地来显示读取。我这个装置主要可以实时监测,24小时连续监测气囊压力,还有个功能就是可以智能控制这个压力,比如说临床上气道罐有要求,比如25到30的水柱气囊压力范围,保持这个压力可以对病人损伤是很小的,气囊压力如果过低,会造成通气不足,造成呼吸肌肺炎的发生。”
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实验室样机的开发和临床试验,计划尽快与企业对接,完成转化,将该项目产品化,市场化,完成该项目的医疗器械注册,真正将概念转换成可解决临床实际需求的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抗菌促愈新利器-新型铜源复合纳米银眼用凝胶、微创静脉曲张切除器、一种量控湿化加温喉造口过滤保护罩等。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近年来,医院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创新俱乐部,搭建创新链条上各个基础,形成了以重大疾病领域科研为根基,多个临床学科科研齐发展的浓厚创新氛围。科研与临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科研服务于人类,医学科研最终要落地于临床,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最终为人类健康添砖加瓦。”
目前,医院正预备进一步搭建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服务相关配套资源及交流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平台,成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办公室)。OTL办公室将集创新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发明披露和跟踪、专利挖掘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公共服务(推广、信息、技术)、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提供完善的全链条的服务,一条龙解决科技研发、临床需求、后期投资、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问题,真正将创新转化成果落到实处,把医生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