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
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
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这些是水的三态变化。
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3.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将纸折叠或者撕扯,改变的是它们的(状态)。
4.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凹进去的部分鼓起来了,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感受空气》
1.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等特征。
2.在传递空气的游戏中,我们又发现空气有(很轻)、(容易泄漏)、(不容易密封)、(摸起来很软)、(不易被观察)等特征。
3.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泥土里、水里也有(空气)。
4.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子是(固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2.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纸团(不会湿)。
3.倒扣的杯子充满水,用打气筒往杯里打入空气,可以把水(挤出)杯子。
第三课《压缩空气》
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2.篮球、轮胎、气垫船、充气沙发等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3.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距离会变得(更小)。
4.用注射器抽取一部分空气,向下压可以(压缩)空气所占空间,向上拉可以(扩张)空气所占空间。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
1.空气是有质量的,但空气的质量(很轻)。
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从而(上升)。
2.做热气球实验时,纸简的作用是(防风)和(快速加热)。
3.通过加热,塑料袋中的冷空气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让塑料袋上升到(空中)。
4.孔明灯利用的是(热空气上升)原理,燃放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第七课《风的成因》
1.(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2.生活中有许多种制造风的方法,比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用书本扇)等。
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
4.在无风的环境中,蚊香的烟雾是(往上飘)的。
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发电)。
第三单元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3.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4.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第二课《认识气温计》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
4.使用温度计,应先了解它的(测量范围),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第三课《测量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
2.气象预报一般会播报一天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气象站测量气温,要将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
第四课《测量降水量》
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我们可以用(直简)的透明杯来做雨量器,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
与直筒杯的(内壁底部)对齐。
4.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第五课《观测风》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由北面吹过来的风就叫(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3.蒲福风速等级将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
第六课《现察云》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阴)几种类别。
2.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干干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3.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大团、堆积)的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层云,(纤维、羽毛状)的卷云。
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不同地区气候各不相同。
3.整理天气日历,可以从(云量、风速、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4.我们可以从气温柱状图上找出这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趋势。
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4.天气预报一般包含(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降水量)等信息。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桂花树、狗尾草、青菜、萝卜)等。
2.塑料花(不是)植物。
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观察植物时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
3.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第三课《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3.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槭树叶像(手掌)。
第四课《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
2.辨别植物的叶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观察,其中最主要是从(形状)进行辨别。
第五课《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
2.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
第六课《校园里的植物》
1.在观察植物时,想要了解叶的气味可以用(鼻子)观察。
2.在校园里观察植物,可以带上(放大镜、记录夹、笔)等工具。
3.在校园里观察时,我们不拔起和不采摘植物,做到(不伤害)植物。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一课《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
2.我们从(长短、高矮、宽窄)等方面观察和比较物体。
3.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二课《起点和终点》
1.青蛙跳远比赛,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2.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
3.(比较和测量)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第三课《用手来测量》
1.一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2.不同人一拃的长度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拃的长度也会有(变化)。
3.用拃测量物体长度时,一拃一拃要(相连)。
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比如橡皮、小棒、回形针等。
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要注意(首尾相连)。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长条),测量长的物体时又快又准确。
第六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1.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不方便。
2.和小立方体比较,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
3.可使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第七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尺子)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
2.常见的尺子有(卷尺、软尺、直尺、折叠尺)等。
二年级教科版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球家园
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2.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3.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第二课《土壤一动植物的乐园》
1.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我们要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3.(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第三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1.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3.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第四课《观察月相》
1.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2.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不相同。
3.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第五课《各种各样的天气》
1.常见的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2.天气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家园。
3.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第六课《不同的季节》
1.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各不相同)。
2.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3.梧桐树春天(长叶),夏天(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
第七课《做大自然的孩子》
1.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2.野外植物的果实(不能)轻易食用。
3.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小鸟(喂食),比如天气严寒或雪天,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第二单元材料
第一课《我们生活的世界》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
3.物品按材料可分为(金属类、塑料类、陶瓷类、木头类、玻璃类)等。
第二课《不同材料的餐具》
1.不同的物品往往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3.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特点,有的(坚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会(反光),有的(有花纹)。
第三课《书的历史》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现在一般用(芦苇、木材)等材料造纸。
3.用纸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第四课《神奇的纸》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瓦楞状)的纸比普通的纸能支撑更重的物体。
3.在普通的白纸上刷上油能够(防水)。
第五课《椅子不简单》
1.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也有许多物品是由(多种)
材料制成的。
2.椅子的基本结构包括(靠背、椅面、椅脚)等。
3.常见的椅子制作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皮)等,具备(坚固、
柔软、透气、弹性)等特性。
第六课《做一个帽子》
1.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是不一样的。
2.一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新的物品。
3.帽子一般由(帽顶)和(帽沿)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