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花315亿美元买4艘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303318890248&wfr=spider&for=pc

年7月,中国花3.15亿美元从乌克兰订购了4艘“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

事后,大洋彼岸的美媒“乐开了花”,他们在评价这次交易时,特别提到“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是苏联时期的“前朝遗老”,并“恭喜”中国又一次被苏联军事装备“坑”了一回。

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你们买亏了。

那我们真的买亏了吗?我看未必。

从现实来看,我们不仅没买亏,还用实力“反击”了美国媒体的嘲笑。

那想必有读者会问,中国为何不惜重金购买前苏联的退伍装备?这四艘气垫登陆艇又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要捋清这些疑问,还要从气垫登陆艇的诞生开始讲起。

1

如果问世界军事指挥官,令他们最头疼的作战行动是什么?

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回答:抢滩登陆战。

提起抢滩登陆战,我率先想到了年的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时期最为惨烈的抢滩登陆战之一,盟军以12.2万伤亡的代价,才抢下小小的诺曼底海滩。

不可谓不惨烈,而诺曼底登陆正是当时抢滩登陆战的一个缩影。

笔者翻了翻资料,发现当时士兵们所用的登陆艇是简易的“铁皮船”,这些铁皮船行进速度慢、装甲薄,堪称是岸防火力的“活靶子”。一波儿下来,能顺利抵达滩口的登陆艇不到六成,其余的铁皮船都跟着士兵们一块石沉大海。

这样的代价,可不是一般国家轻易能接受的。

为了把两栖登陆作战体系给“玩明白”,冷战期间,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开始研制替代铁皮船的新型登陆艇,竞争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谁都不服谁。

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下,军用气垫登陆艇开始走向历史舞台。气垫登陆艇相较于传统铁皮船,有三个优势,一是速度快,二是装甲厚,三是能够直接抵达海滩,不用考虑船舰搁浅问题。

若是研究透了,夸张点说,用它来“凌波踏浪闯岸滩”没问题。

于是,气垫登陆艇逐渐成为两栖作战的主要装备研究方向。

先来看看苏联研发的怎么样:

苏联的设计思路是“大就是好,好就是大”,本着这个原则,70年代的苏联先后研制出“鹳”级和“天鹅”级气垫登陆艇,最多可搭载2辆主战坦克或50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士兵。

但是苏联的优势,很快就被美国跟上了。

年,美国成功研制出了LCAC气垫登陆艇,不仅能够满足等量的运输规模,行进速度还要比“天鹅”级快很多,可从15海里以外发起两栖作战。

苏联得知后内心五味杂陈,行,那我们就造一个更大的。

2

在列宁格勒造船厂和费奥多西亚造船厂(现位于乌克兰)的双重努力下,80年代末,“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舰问世。

相较于“鹳”级和“天鹅”级气垫登陆艇,“欧洲野牛”运载量提升了一倍,运载舱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最大运载负荷吨,能够搭载三辆T-80主战坦克,或8辆步兵战车,或10辆装甲运兵车,或名全副武装两栖登陆步兵。

在关键时候,甚至能搭载名全副武装的步兵。

除了“能装”,“欧洲野牛”的第二大优势就是“火力猛”。

船体搭载了两座AK-mm防空火炮,附加2套22管MS-“火”型毫米火箭炮,备弹枚,可以用于炸平敌军在滩头设置的火力点,具有强大的快速攻击能力。

至少在当时看来,“欧洲野牛”没有辜负它的名字,真的可以称得上“野牛”。

年9月,“欧洲野牛”首舰顺利完成了航行试验,在欧洲和亚洲引起了不少轰动。其中希腊率先订购了4艘“欧洲野牛”,亚洲也相继出现了多笔订单。

这一次,美国没有“跟注”,美媒还嘲笑希腊是“超级大冤种”。

瞧瞧,这“酸味”扑面而来。但我仔细翻了翻资料,发现美国这么评价也有点来头,接下来就该讲一讲“欧洲野牛”的缺点了。

3

首先,气垫登陆艇并不是体积越大越好,“欧洲野牛”虽然很能装,但所存问题不小。

其一,“欧洲野牛”舰体两侧分别配置了生活舱和弹药舱配置,这导致主要运输舱需要极低的重心才能将整个船体配平。运送主战坦克自然没事,但当运送重心较高的步兵和装甲车时,船体就会出现摇摆、颠簸、甚至侧翻的风险。

其二,大体积也意味着行进速度慢,在岸防反舰导弹高度发展的今天,慢速的气垫登陆艇更容易成为岸防火力的靶船,极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由于“欧洲野牛”体型过于庞大,一般的海军运输舰根本装不进去,因此“欧洲野牛”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远洋登陆作战,只能进行陆地—陆地的短程抢滩登陆。

换句话说,苏联造的“大玩具”根本威胁不到美国本土。

大概苏联自己也意识到了它的弱点,并没有大规模量产,直到苏联解体之前,“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在苏联的最高服役数量也仅有20~30艘。

那问题来了,既然“欧洲野牛”有这么多致命的缺点,又是前苏联的“老古董”了,为何我国还要再09年花3.15亿美元从乌克兰订购4艘呢?

4

不可否认,在订购“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之前,国产的气垫登陆艇遇到了研发瓶颈。

虽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发气垫登陆艇,并相继研制出和系列气垫登陆艇,但因发动机等技术短板,这两个型号的气垫登陆艇均无法大规模进行量产。

直至年,才有一款气垫登陆艇(型)真正实现量产,它重约6吨多,能运载9名海军陆战队员,配备有一挺12.7mm口径机枪。

但由于技术限制,型气垫登陆艇仍难以满足“速度快、装得多”等登陆作战的核心需求。

在21世纪之前,中国气垫登陆艇的研究速度,只能用艰苦来形容。千禧年后,为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海上威胁,中国海军不能再等了。因此,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我国在年订购了4艘“欧洲野牛”大型气垫登陆艇。

花3.15亿美元购买前苏联退伍的军事装备,在今天看来都觉得贵,更甭提在当年了。但笔者想说,这3.15亿美元确实没白花,因为我们买的不仅仅是气垫艇,买的更是“技术”。

从乌克兰订购的这4艘“欧洲野牛”气垫艇中,还包括了气垫艇的详细数据和设计图纸,因此,这4艘其中有2艘是乌克兰原产的,另外2艘则是在我国境内自主生产的。

正所谓“有钱用在刀刃上”,从中国的海军发展上来看,3亿美元买一项技术,值。

想必会有读者疑问,巨型气垫登陆艇不适用于远洋作战,那我们还要它干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先带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在60吨满载燃油的情况下,“欧洲野牛”最高行程可达海里,大约是公里。而从中国福建省到东南某岛的直线距离,只有公里。

我国海军海上防御的主要战略方向正是东南沿海,在这样的防御半径下,“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足以实现在两岸来回的运兵任务,能够充分保障海军陆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就这几艘,这也不够啊!

是的,的确不够,中国在生产完两艘“欧洲野牛”后,便停止了对其生产。而接下来的纯国产型气垫登陆艇,才是真正的“国之利器”。

6

型气垫登陆艇,绰号“野马”,是由江南造船厂建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中型气垫登陆艇。

该气垫登陆艇于年12月下水,年正式服役,总排水量约为~吨,最高时速可达到60~80节,最大装载重量约50吨。可搭载一辆两栖突击战车、两辆两栖步兵战车,以及陆战队员80名。

从规模上来看,型气垫登陆艇仅仅是“欧洲野牛”的1/3,但在速度和实用性上,它无限接近于美国的LCAC型气垫登陆艇,甚至在某些性能上已经超过了LCAC型气垫登陆艇。

值得一提的是,从开工到型气垫登陆艇下水,整个周期时间才不到半年。

型气垫登陆艇问世后,首次一共生产了三艘,均服役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并随“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参加了亚丁湾的护航任务,在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体型较小,型气垫登陆艇是可以被运输船搭载的,这意味着摆脱了“欧洲野牛”的局限性。从此,型气垫登陆艇成为我国海军两栖登陆作战的代名词之一。

到了这里,我们再也没能看到美媒在这方面发声音了。不为别的,因为型气垫登陆艇真的会对美国造成威胁。

不过到目前为止,型气垫登陆艇仍然没有实现大规模服役,并不是我们造船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暂时还不需要那么多气垫登陆艇。凭借目前我国的造船水平,一旦马力全开,海洋上就会一批一批下“野马饺子”。

必须得承认,中国海军有一段时间,的确落后美苏。为此,我们的领海安全也多次遭受到威胁。但这只是暂时的,从现在来看,中国海军已经出现的新气象。年,中国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与美国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至少对于现在的中国海军而言,我们不需要像美国一样在世界各地宣传海上霸权,我们需要的,是用强力的海军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用百年惨痛的教训总结出的经验。承认暂时的落后,获得长远的胜利,才是中国国防力量保护向前的动力。

最后笔者以这句话做结尾:

任凭美国笑,海洋沙场见分晓;任凭美国笑,中国海军永闪耀!

此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6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